中醫(yī)學對抑郁癥的相關描述散見于中醫(yī)古籍所提及的“郁證”、“臟躁”、“梅核氣”等疾病中。中醫(yī)學認為,本病是由于情志所傷,肝氣郁結(jié),逐漸引起五臟氣機不和所致,多從氣、血、痰、濕、熱、食、虛損等方面論述。
抑郁癥臨床可見癥狀多種多樣,但多以明顯而持久的情緒過度低落為主要表現(xiàn),同時伴有興趣減退、精力不足、失眠等癥狀。
癥狀
抑郁癥是一種情感障礙性疾病,以明顯而持久的情緒過度低落為主要表現(xiàn),同時伴有其他各種相應癥狀。其最常見的表現(xiàn)有:
1. 情緒低落
病人心情郁悶,有壓抑和委屈感,對過去、當前、未來產(chǎn)生自責、無助、無望感,常悲傷欲哭等,生活態(tài)度消極,甚則產(chǎn)生自殺念頭等。
2. 興趣減退或喪失
對曾經(jīng)的愛好或感興趣的事物喪失了興趣和熱情,難以體會生活中的樂趣,生活態(tài)度消極。
3. 精力不足,注意力下降
對事情缺乏熱情和主動性,常覺疲乏且難以恢復,注意力不集中,記憶力明顯減退,反應遲鈍。
4. 其他
睡眠障礙,自主神經(jīng)功能紊亂的各種表現(xiàn),部分病人表現(xiàn)為體重減輕,腹瀉或便秘,性欲減退,陽痿,或月經(jīng)紊亂,甚則閉經(jīng)等。
病因病機
古代醫(yī)家認為,本病系因郁怒、思慮、憂愁等七情之所傷,導致肝失疏泄,脾失運化,心神失養(yǎng),臟腑陰陽氣血失和而成。主要累及肝、脾、心三臟。
一、氣郁
恚怒傷肝,肝氣郁結(jié),或憂思傷脾,脾失健運,皆可引起氣機郁滯。如憤懣不解,郁怒不伸,肝木不能遂其條達之性,氣失疏泄,而致肝氣郁結(jié);或憂思不解,曲意難伸則傷脾,脾運呆滯則土壅木郁,不但脾失健運,而又致肝氣郁結(jié)。因此,本病的病機關鍵為肝氣郁結(jié),氣機郁滯,臟腑功能不和。
二、火郁
若氣郁化火,則見肝火上炎或木火刑金;又或痰濕化熱、痰熱互結(jié),則成火郁。
三、痰濕
肝郁克脾或憂思傷脾,脾失健運,為濕邪所困而成濕郁。濕郁既成,聚而成痰,痰濕互結(jié)而成痰郁。
四、食郁
若肝郁犯胃,胃失和降,濕濁不化,則食滯不消而成食郁。
五、虛損
久病漸使生化之源不足,氣血暗耗,久之則心脾兩虛,心神失養(yǎng),而郁久傷神;肝郁日久化熱傷陰,肝腎陰虛,又可致氣滯陰虛或陰虛火旺之候。
中醫(yī)治療
調(diào)暢氣機、移情易性是治療本病的基本原則。實證除理氣開郁外,根據(jù)是否兼有五郁,分別采用活血、降火、化痰、祛濕、消食等法。虛證則根據(jù)損及的臟腑及氣血陰精虧虛的不同情況,采用補法,或養(yǎng)心安神,或補益心脾,或滋養(yǎng)肝腎。虛實錯雜者,多先開郁后用補法。
精神治療對本病有極為重要的作用,與藥物治療相輔相成。解除致病因素,樹立戰(zhàn)勝疾病的信心,正確認識與對待疾病,可以促進本病的好轉(zhuǎn)乃至痊愈。《臨證指南醫(yī)案?郁證》云:“郁證全在病者能移情易性。”,故精神治療應貫穿疾病治療的全過程。
一、抑郁辨治
1)肝氣郁結(jié):治以疏肝理氣解郁,方用柴胡疏肝散。
2)氣郁化火:治以清肝瀉火、解郁和胃,方用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。
3)氣滯痰郁:治以理氣化痰解郁,方用半夏厚樸湯。
4)心脾兩虛:治以健脾養(yǎng)心、補益氣血,方用歸脾湯。
5)憂郁傷神:治以健脾養(yǎng)心、補益氣血,方用甘麥大棗湯。
6)氣滯陰虛:治以養(yǎng)陰疏肝,方用左歸飲合柴胡疏肝散。
二、失眠辨治
1)心脾兩虛:治以補養(yǎng)心脾、以生氣血。
2)陰虛火旺:治以滋陰降火、養(yǎng)心安神。
3)心膽氣虛:治以益氣鎮(zhèn)驚、安神定志。
4)痰熱內(nèi)擾:治以清化痰熱、和中安神。
5)肝郁化火:治以清肝瀉火、佐以安神。
調(diào)護
一、慎起居
規(guī)律作息,適當運動,避免過度勞累。
二、節(jié)飲食
飲食清淡,少食肥甘厚味、辛辣炙煿之品。
三、暢情志
重視精神、心理治療,解除情志致病的原因,密切觀察患者是否有自殺傾向并予以制止和勸導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