由于自言自語常多表現(xiàn)在精神病人身上,故長期以來,人們總覺得那些自言自語的人都是不正常的,首先要了解自言自語的成因先要從語言的發(fā)展說起。人的語言不僅是交流的工具,也是思維的工具。在孩子成長的過程中,我們會觀察到孩子從說個別字逐漸到能說一些詞和短語,再到能夠說出完整的句子。這個過程既是語言的發(fā)展,也是思維的發(fā)展。當我們習得一種語言的時候,也就學會了用這種語言來思考。在兒童階段,我們常?梢钥吹胶⒆佑贸雎暤恼Z言來進行思考的過程。比如,孩子可能一邊畫畫一邊說:“我在這兒畫這個,這個是鳥,這邊是山……”孩子也可以一邊搭積木一邊念叨:“這塊插在這邊,咦,怎么插不上去呢?……啊,要這樣……”孩子這樣自言自語,是因為他們用不出聲的內在語言進行思考的功能還不完善,因此會把思維的過程說出來,也通過說和聽來自己調節(jié)自己的思考和行為過程。
在教育中有一種方法叫做“大聲思維”,就是在面對困難問題是要求學生說出自己思考的過程,以此來讓學生更清晰自己進行問題解決的過程。
所以,成年人有時自言自語,尤其是在思考問題時的自言自語,和孩子們一邊畫畫或一邊玩積木時的自言自語本質上是一樣的。當我們專注于思考的時候,大腦對發(fā)聲器官的有意識的控制會減弱,我們就會在自己毫無察覺的情況下自言自語起來。
當我們需要傾訴時
當你心情煩躁時,你有沒有嘀嘀咕咕嘟嘟囔囔甚至罵上幾句?語言不僅是思維的工具,也是表達、疏導情緒的方式。瑞士的學者做過一個研究,發(fā)現(xiàn)向伴侶傾訴可以有助于傾訴者的身心健康。研究者進一步讓傾訴者將傾訴改為自言自語訴說煩惱,結果發(fā)現(xiàn)和向人傾訴有同樣的效果。因此,有時人的自言自語是在情緒之下的反應,有一些人可能比另一些人更傾向于通過語言的方式來緩解壓力,比如有些人嘮嘮叨叨的時候未必有聽眾,但是并不妨礙她的表達,如果讓她不說反而會更加難受。當人心情不好時,相比起壓抑自己,自言自語還是比較健康的調節(jié)方式,我們也需要容忍身邊的人用這種方式來調節(jié)。當然,這只是一種方式,要很好地疏導情緒最好多一些途徑,比如找朋友或者專業(yè)的心理咨詢師來溝通,進行劇烈的身體運動,涂鴉,聽音樂,唱歌等等。
與想象伙伴的交談
與想象中的伙伴的交談是介于自言自語和對話之間的一種語言。有的孩子會有自己的想象伙伴,這種情況一般在4、5歲左右比較常見,這個年齡的孩子想象力豐富,往往會給自己創(chuàng)造出一個伙伴來陪伴自己,或者是用一個填充玩具來作為想象伙伴的代表,孩子和這個想象伙伴交談,在這個年齡這種現(xiàn)象是正常的。在青少年當中和想象伙伴的對話也有,這常常發(fā)生在比較內向、生活比較孤單的孩子身上。對于成人,有時在處于重大的心理應激之中,比如喪失親人之后,會在想象中與失去的親人對話,尤其是在事情剛剛發(fā)生的幾個月之內,這種情況也基本是正常的。一般隨著時間推移,這種對話就會減少,只是偶爾為之。
作為癥狀的自言自語
如果你擔心自己自言自語是否正常,基本可以確定,你是正常的。因為對精神病人一個重要的判斷標準就是:是否有自知力。精神病人是不會認為自己有病的。當你在觀察、反思自己的表現(xiàn)并有所懷疑時,也許你的心理健康情況不是處在最佳狀態(tài),但可以肯定的是,你和精神疾病沒有什么關系。
真正需要擔心的自言自語是與幻聽、幻視相伴的自言自語。自言自語本身并不能單獨成為疾病的判斷,而是要結合其他相關的表現(xiàn)。一般來說,如果你看到某人經(jīng)常自言自語,并且會聽到別人沒有聽到的聲音,看到別人沒有看到的景象,和外界失去正常的接觸,逐漸失去正常的社會適應能力,那么你就有理由懷疑這是精神分裂癥的表現(xiàn),最好帶他去精神科去進行診斷,不要錯過治療的時機。
因此,建議人們經(jīng)常有意識地自言自語。當然;對于屬于病態(tài)的整日不停地自言自語的人則應去看醫(yī)生。
醫(yī)生提醒:精神疾病無論是對患者自身還是周圍的人都是一種潛在的危機,需要進行高度的關注和及時治療,越早干預越能減少疾病發(fā)展的速度,并且避免一些不可預料的意外的發(fā)生,保護患者本人和周圍親屬的身心安全!
溫馨提示:克服疾病不是一朝一夕就能達成,需要患者及時采取專業(yè)的治療措施,景德鎮(zhèn)神康醫(yī)院為方便患者就診,開通網(wǎng)上預約和電話預約:0798-8259788綠色通道,市民通過網(wǎng)絡或電話即可進行預約。預約成功后,患者可直接來院就診,省去排隊預約的麻煩,特別是給遠途就醫(yī)的患者提供極大的便利。